直挂云帆济沧海—记特康科技印象

2007-03-20 14:56

  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西特康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专业从事医学检验仪器及其试剂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短短14年的发展历程,公司在周洪华先生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由创建时的10万元贷款启动费,单一产品,租用的厂房,发展成为资产近亿元,销售额近2亿元,在上海、南昌拥有2个科技园的医疗器械制造业内知名企业,特别是在医学检验仪器领域的自主创新威名远扬——成功研发了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血细胞分析仪和血细胞分析仪用试剂。其间特康人演绎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以及其中艰辛和幸福,不为人所知。也许,只有屹立在特康科技综合楼前的镌刻了“科技报国”的天然巨石能够评说这一切。
 
  春萌
 
  1992年春天,那次空前绝后的小平同志南巡后,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春天来临,全国众多的知识分子为此所鼓舞并积极参与其中。周洪华先生和他的创业团队也成为这滚滚大潮中的一员。时值卫生部颁布实施18号令,即废除以往的35种化验方法,推荐采用以酶法分析为主的临床化学试剂。于是这群创始人想利用自己在酶学方面的专长,研发成套的临床化学试剂。在改变自已命运的同时,欲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回报国家。为此特康科技在创建之初就铭刻了典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烙印——“精诚创业,科技报国”。10万元的银行贷款作为启动费,在南昌大学租了几间简陋的办公室作为办公和实验的场所,算是开张大吉了,项目以生化试剂为主。
 
  创业
 
  正如所有创业企业一样,所有创建初期会遭遇的困难,诸如资金短缺,人手不足等,特康科技均没有幸运的避开。
 
  全体特康人面对困难更加齐心协力,风餐露宿,昼夜苦干,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干粉生化试剂生产线的安装并投产。1993年,还克服了因资金未能及时回笼工资延误的危情。
 
  同年,公司发现了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的巨大潜力。当时,血细胞分析仪试剂完全依赖进口,价格异常昂贵,一套试剂价格近万元,但进口试剂供应商服务却不及时,给医院和患者带来很重的负担,给操作者也造成了使用麻烦,并且每年消耗国家大量外汇。因此,特康人决定将公司重点从生化试剂转到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上,集中研发力量对其进行攻关。由于没有相应血细胞分析仪做对比试验,1993~1994年一年多的时间,特康的研发人员奔走于全国各大医院之间,在火车上睡觉(为节约经费,不坐卧铺),下车后直赶医院做试验。为的是充分利用这些进口血细胞分析仪。经过这一年,特康科技对溶血后白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血细胞溶血过程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溶血过程中细胞膜“分层”、“膜表面电子密度增大”现象,较系统地阐明了血细胞溶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溶血剂对白细胞分类的作用机理。1995年8月在武夷山全国检验学术会议上公布了《血细胞分析仪试剂的研究报告》,得到了当时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朱忠勇教授的支持并形成会议决议,决议内容为(原文)“如果国内开发出经过严格的对照,证明与原厂试剂测定结果完全一致(包括正常及异常标本的白细胞分类及三种直方图),并经过专家鉴定和有关部门抽查合格产品,亦可使用”,从而决定我国血细胞分析仪试剂的国产化进程。
 
  1995~1996年,公司创业团队带着一种“誓把‘洋水’赶出中国市场”的历史使命感,顺利解决了市场反馈的试剂众多质量问题,克服诸多工艺难题,最终完善了试剂生产线工艺,实现了血细胞分析仪试剂规模生产,并首家通过卫生部临检中心质量检定。产品完全适用于各种进口血细胞分析仪,产品种类发展到20多个系列,70多个产品。随后,我公司发表大量论文和参加了许多学术会议(见下表)来介绍相关技术。1997年,公司研究人员撰写的《溶血剂对白细胞形态的影响》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上发表。同年,按GMP要求,建成国内大型血细胞分析仪试剂净化生产车间(年产400万升),并于1998年通过国家星火计划验收与科技成果鉴定;1999年,《血细胞计数分析仪用试剂》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进而于2000年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与国家重点新产品,并协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检测中心起草我国首部血细胞分析仪试剂行业标准。
 
 
 
  特康的试剂产品面市,给国外产品带来很大冲击,国外企业利用各种手段控制与扼杀国产产品的发展。例如,1997年,我公司参加在黄山召开的临检学术会议,Coulter公司香港分公司的总经理竞然公然挑衅地逼问我们为什么可以把雪球试剂用在他们的仪器上。但在国内用户的支持下,公司的“雪球”牌血细胞分析仪试剂全面占领市场,并成功将“洋水”挤出国门。与此同时,也为特康后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坚守
 
  也许是中国企业的宿命,企业由小做大的漫长而艰辛的创业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产生经营分岐,从而导致企业分割,严重的甚至致使企业消失。特康科技也出现了类似情形,所幸的是特康平稳地渡过此次危机,坚守了公司的发展方向。
 
  1996年,对于新生的“雪球”牌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的来说是自主创新的关键一年。该产品1995年问世后,公司的市场策略是确保湖南、湖北、广西、江西四省市场占有率,在稳固这个市场后再辐射周边市场,进而进军全国市场。但恰恰在公司要确保的四个省份出现了问题,陆续有用户反映试剂的质量问题。经过公司技术人员的技术分析,发现这些质量问题主要是因生产工艺不完备而引起。因此,公司创业团队将主要精力均放在生产工艺完善的技术攻关和解决售后服务二项工作上。而这二项工作需要大量资金,公司的销售又面临较大因难。于是,公司陷入了困境之中。
 
  巧合的是,在上述问题出现前,公司创业团队曾拟定开拓医疗仪器贸易领域,试图通过经销国外仪器来掌握更多的流动资金。为此,公司获得了美国产品BT-2100血细胞分析仪的OEM总代理权,并且首批设备将要到货。
 
  在这一公司举步维艰的背景下,公司创业团队经营理念上发生了分岐。部分人认为应放弃自主创新,放弃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项目,而走全面发展贸易之路。公司创业团队围绕企业下一步如何发展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但未能形成统一的共识。为此,刚刚走上发展之路的公司不得不一分为二,主张走贸易发展之路的人脱离公司,自行发展。
 
  令人庆幸的是,在“分家”的巨大压力面前,周洪华先生等另外几位创始人没有退缩,他们要把坚持自主创新,将资金投入研发的发展思路进行到底;以一种悲壮的历史使命感,坚持要完成国产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的研发和产业化。坚守了走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之路。
 
  经过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公司的航向没有因人为因素而改变,公司创业团队重新开始集中精力,关注国内医学检验仪器的市场动态,发现国内市场上三分群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需求旺盛,但完全依赖进口。为此公司对是否研发国产血细胞分析仪开展项目立项调研,并于1998年正式组成项目研发组,着手攻克国家曾投资数亿元未能完成、涉及多学科交叉、技术难度很大的全自动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
 
  秋实
 
  也许是,经历太多的艰辛和困难,特康人的执着和勤奋努力终于取得了回报,企业迎来了高速成长期。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公司研发人员2年披星戴月的攻关(1998年~1999年),终于在全自动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的微孔技术、抗干扰技术、数学模型、嵌入式软件系统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而掌握了该类仪器的核心技术。并在随后的日子里,该项目的运作里结出硕果。
 
  2000年初,国产全自动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研制成功,并在太原市召开的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上展出了第一台样机。随后,样机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型式试验。2000年10月,我公司参加了在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召开的中华检验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发布了我们研制生产出国产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消息,消息一径传出,与会权威专家纷纷前来祝贺,并对本项目仪器给予了高度评价。会议过程中,我公司的展位与该厂商的展位相临,我公司与某日本厂商进行正面的交锋,旗帜鲜明地打出“中国造”口号,该厂商立即降低售价4­~5万元/台。
 
  2001年,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2001年~2002年,TEK系列血细胞分析仪完成中试生产。项目列入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和创新基金项目,国家无偿支助120万元。
 
  2003年~2005年,TEK系列血细胞分析仪先后列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和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项目,国家资助1000万元。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CE认证;建成年产2000台血细胞分析仪生产线,实现规模化生产。
 
  2005年,TEK系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开始出口。公司开展全血细胞成像分析系统的研制。
 
  2006年7月3日,江西省科技厅组织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对《全自动血细胞成套分析技术及其设备的研发》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定该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改变了在这一领域的试剂和仪器被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
 
  此次成果鉴定会的成功,表明特康科技在全血细胞分析领域取得的成功;表明公司已走出一条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医疗器械高档产品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之路,可谓“十年铸剑,硕果累累”。
 
  本项目于2006年底,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其他领域,公司也取得长足的发展。针对“医疗器械制造业涉及众多边缘交叉学科,一旦开发成功,可将积累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拓展其他产品上”的典型特点,公司陆续成功研发并投产TC系列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电解质分析仪、“雪球”牌系列生化试剂和尿试纸条等项目。
 
  公司资产突破亿元,销售额突破2亿元,分别在南昌和上海投资建成了2科技园区。
 
  公司的喜人景象,进一步坚定了特康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的理念,将“自主创新”确定为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为此公司特制定了《特康科技有关技术开发的发展规划》,明确规定新产品开发的资金将为销售收入的8~10%。依托公司产品开发研制中心,结合省科技厅在公司设立的体外诊断试剂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进行医学检验仪器、体外诊断试剂、医学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开发,为自主创新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腾飞
 
  正如中国电子学会医疗器械分会理事长吴祈耀教授所说:“特康科技有两点值得一提。第一,特康的产品是在自主技术上研发出来的成果,是多年技术积累的成果。第二,也是感觉非常好的一点,特康拥有一成套技术,这是从临床需求出发的,是从下而上的,由试剂开始,最后到仪器发展之路。”
 
  特康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成功之路很好地诠释了“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的内涵。公司将继续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加大科技开发的投入和力度,加快江西特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和上海特康生物医学工程研发中心的建设,在武汉市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同时,依托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科技厅生物医学检验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深入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继续加强与国内知名大学的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强化自主知识产权意识,鼓励企业科技人员积极申报专利。
 
  轻舟已过万重山,特康科技已进入新的战略发展期,积极做好海外出口市场,运用资本市场的力量,依靠管理和技术创新,抓好全全血细胞成像分析系统和影像学的成像分析二大重大项目,打造中国医疗器械航母企业,迎接特康公司新的腾飞。
 
  ——转载《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之路》典型案例
 
  
 
  

相关资讯


省医疗器械联合体及南昌大学专家莅临特康科技调研指导

本次调研的目的旨在深入分析江西省医疗器械产业现状与面临挑战,重点开展“政产学研医金”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研究。“政产学研医金”深度融合是协同创新的核心,政府作为一个重要推动力量,联合学术和科研机构这个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引导和借助金融机构助力产业的发展。通过“政产学研医金”的深度融合,实现共同研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市场开拓、产业协同等目标,将医疗器械产业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也将为医疗器械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查看详情